2008年9月24日 星期三

與人論選舉

.

http://soniaaristo.blogspot.com/2008_08_01_archive.html

Understanding 08/09 Gov Budget comments

3-8-2008

要討論民主及普選,先要攪清楚的,不是詞語與詞語的關係,而是這些詞語的定義!

太難了,這些詞語在不同年代不同國度不同學派有不同看法,怎定呢?那來共識呢?

或者跳離這些定義斟酌,落實在特定地區的選舉現象,則尚可一論!譬如集中在香港,或者台灣,或者大陸。

****
假如說某種政治制度跟管治質素無關,跟國家能力無關,甚至跟能否反映民意無關,我真懷疑它還有甚麼作用?

用來決定管治班子?那是選舉、培養、賦權等問題,但最終,它還是會回到具體的管治質素、國家能力、民意提取等核心課題。

你引用美國國會的決策過程,就是要保證立法、通過議案要有足夠的討論與考慮,這也是施政與管治質素!

****
你是嘗試指出台灣並非一個典範民主政體,於是我們批評台灣的政制缺陷,就不足以否定民主制度。

然而,香港的民主派政客推崇台灣總统選舉又是不爭事實。

也許,他們是政治利益追逐者,他們胡吹就比你多十倍的可能了!

****

哈哈,就此打住。我還是喜歡風花雪月多一點。我惦念我那些可愛的博友們啊,遲些再續!



4-8-2008

配票係咪負面,不如講吓投票是否有價值!

支持選舉的人有一個天大的前設錯誤,以為選舉可以出賢能!真的可以嗎?假如這社會沒有賢能,又或者賢能不出來參選,請想象我們尊貴的議員會是甚麼人!我們的政治又會變成怎樣!

我這個問題也並非佛利民所能解決。小政府不如小國,若行小國,則基本上處於自然律,也毋須議員或代議士。所以除了老聃,我不認為有人可以令這問題不發生不存在!

****

“選舉唔出現,政治人就會考慮長遠國家利益”

我沒有講過,也沒有嘗試作出這樣的推論。你是推得太快了。

****

權力鬥爭處處存在,永遠存在,卻也並非絕對壞事!細心想下我這句話的意思!

只不過,選任權來自群眾,「污糟野」就可以更汚糟,而且影響更深更遠,社會付出的代價也就更大。唐代武韋之亂局限宮廷,民間不受影響,所以之後有開元盛世。明代宦禍深入民間,明代再無昇平之日!

****

“民主制度下,競爭有大概規限,有可預測性。相對上,其他制度冇衣個明確規限或特別競爭時期。所以,係其他制度內,政治競爭既問題更加嚴重。”

不認同。你比較了那些制度?你有深入研究過古代的禪讓制度嗎?有研究過星加坡、中國的官員培訓、協商賦權制度嗎?

啊,也許是因為張五常也無想過罷!

****

“民主制度亦比其他政治制度有樣好處:係民主制度之下,你輸左,理論上唔會死,亦有機會番生。”

係呀,死嗰啲係卒仔吖嘛,睇吓阿扁嗰單神奇子彈案呀!又甚至,甘迺迪總统係因乜事死嘅呢?真係只為了女人?馬丁路德金又係因乜嘢事死嘅呢?黑人民權同政治、民主選舉無關?

****

哈,又唔講住 lu, 我個人很貪玩,理論嘢講一陣就覺得悶,會去背吓詩,唱吓歌!



5-8-2008

哈哈,只交流,我的字典沒有輸字,也沒有贏字!

.

26-8-2020

剛有條儍狗或者傻雞好唔爽啊,粗口爛舌一輪,道理唔識講,淨識吠同雞叫有屎用咩,收皮係正路咯 🤣🤣🤣

2008年6月16日 星期一

因為隔

.

時的隔,空的隔,訊息的隔,所以我們蔽執了 。假如你相信她的話,你該要調整對世情的看法:



文章轉貼: 葉劉淑儀 < 中美救災表現有天淵之別 > 2008年6月16日 頭條日報


『 最近到訪珠海、深圳,看到四川電視台不斷播放全國抗震救災的消息,不禁回想起二零零五年八月颶風卡特里娜吹襲美國新奧爾良,當時美國政府的反應實在糟糕。


四川地震發生後,溫家寶總理馬上親臨災區,多次視察災情,並指揮救災工作。相反,布殊得知颶風來襲,仍繼續在農場度假,及參加麥凱恩的生日派對。卡特里娜著陸兩天後,布殊才乘坐空軍一號於空中視察,直至遭各界抨擊,才親身走到災區。根據國會調查,路易斯安那州的民主黨州長(布殊是共和黨)多次向總統尋求緊急援助,但布殊屢次視而不見。


此外,四川災後未見搶掠,新奧爾良風災後卻充斥掠奪、偷竊、強姦等罪案,要出動國民警衛軍用自動武器平亂。這除了和人民質素有關,四川災後有大量人員救濟災民、維持秩序,也是關鍵。


美國風災後,救援欠效率。新奧爾良八成地方被淹沒,居民要擠在球場等候救濟,不少長者更因為被困老人院而慘被活活淹死。政府大灑金錢購置流動房屋等,但現正進行的國會調查顯示,欺詐及重複申領的金額達十億美元。


美國的資訊處理也遜色,近來國內各電視台每天更新傷亡數字,可是美國當局網上資料至今只能夠說出最少一千八百三十六人於風災罹難。


由此可見,良好管治不是單靠民主就可達致,除了講求問責及民意授權外,還要有優秀的領導及高效率的政府。 』



你會調整看法嗎?甚至發現更多荒謬?

.

2008年4月20日 星期日

復刻 --- 勝不王敗非寇

.

台灣選戰塵埃落定,馬蕭配大勝二百多萬票。難得是馬英九表現沉著,沒有半點稱王者的氣焰。敗走的謝長廷也說話得體,真情鞠躬,要罪在一身,這也非狷狹的草寇所能為。

大家都說了很謙遜的人話,比過去兩屆的台灣選戰好多了。那兩個年頭,是妖魔橫世,禽獸當道!


台灣,因選舉出現的社會裂痕,族群矛盾,要看馬總統怎樣弭平了!忽然覺得,台灣的今屆選舉質素比香港的好多了,是因為有像馬英九這人中龍鳳嗎?是因為有謝長廷的泱泱胸懷嗎?


還是......大家都知道,選出來的阿扁荒唐執政八年,台灣已是更能消幾番風雨!今次不論誰當選,都要以柔術管治,求同存異,挽救台灣於沉疴之中!
.


復刻 --- 香港教育思考

.
尊敬的 Desertfox

真的很多謝你的意見。正如 Daniel 所說,香港教育部門是顯得有點失常了。一個機構的失常當然不是指個人的病,而是整個機構的視野與管治文化都出了問題。


話怎樣說呢?當機構的首長不是由熟識教育事務的人擔任,而只在官場裏選一個合適的人選,你能相信他真能搞好香港的教育事務嗎?因為所謂合適,大抵只是較具資歷威望,較穩重,或較能平衡各方利益。然而,我們就只需要這樣的頭頭嗎?

教育不是求短線賺錢,而是繫於整個社會的素質與發展前景,關係至為重大。孫明揚是很聰明很幹練的人,但聰明就表示他對教育有深度的認識?前局長李國章、前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都不是平庸的人,但不是太過自信,就是陷於偏執,蔽於專業盲點。

教育不比法律與醫學般專業,因為大部分人都接受過教育,卻沒有多少人受過法律與醫學的專業訓練。怎樣打官司,怎樣替人做手術,你夠膽說嗎?但很多人卻可以就 讀書時的經驗與知識,發表對教育的意見。當然,在自由社會,任何人都有權,甚至應該發表意見,而且很多真知灼見,往往都是來自民間。但我們現在的情況,卻是教育部門矮化學者意見,也無視前綫教師的經驗。

剛才看電視新聞報道,孫局長仍然堅持母語教學政策,指出若以英語為教學語言,便處處設限。只知維護前主事者的尊嚴,不敢果斷的把錯誤政策推倒重來,便是荏弱。然而教育太重要了,作為主理教育事業的官員,我怎會願意見到你的荏弱!

Desertfox 你為我們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路。香港政府慣於處處設限,以為這是保證質素的方法。然而,她永遠不知道,達到所謂的起碼要求(譬如英語),走進來的可以是優 才,也可以是中才,甚至庸才。然而,卻有不少有識之士、有潛質的學子因這門檻而進不了來,最終還不是社會的損失?

門檻該怎樣設呢?有第二種量度、識別人才的方法嗎?英文該學好,正如其他學科也該學好。然而世界不一樣了,原諒我的狂狷:世界上英文流利的算有幾億人罷,都 是人才嗎?你沒見過因性情缺陷,懶惰、放縱而潦倒街頭的英文人嗎?他們的英語水平比我們現在需要的門檻還要高很多很多呢!

我忽然想起不久前我在另一篇文章引用的詩句,龔自珍 己亥雜詩 》,前人思維,端的是今日智慧: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暗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

復刻 --- 研究所見與經驗所見

.
2003 2004年罷,教育局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局長李國章先後探訪本校。

我在交談中都力陳混合語 ( mix code) 教學的好處,但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大抵「掛羊頭,賣狗肉」這錯誤指控已深入無識者的人心,大家都以為不純用英語教學不倫不類,會累死人。然而,教育失效的真正原因卻不在教學語言,而在更宏觀的因素(請參考本網誌文章 --- 教學語言的迷思)。人們不去找難找的元兇,卻隨手找一個良民開刀,於是舉世歡呼,煞有介事,社會資源錯誤投放,教育事業蒙塵十年,學生前途遭逢混沌。我是家長,我也在考慮應否狀告教育局無理剝奪學童選用教學語言的自由!

日前,尊敬的曾榮光教授發表了他的追踪研究報告,指出母語教學令中中生升讀大學的機會較英中生少一半,首兩屆中中生會考達十四分(包括中英文及格)的比率,更比英中生少四成。研究結果告訴我們,母語教學對科目學習的好處並不明顯,學生卻因少接觸英語而令英文科成績嚴重落後。另一項調查報告更指出2005年報考會考英文甲卷的中中考生,2007年高級程度會考英語運用科及格率只得兩成。英文科不及格便進不了大學,這不是印證了曾榮光教授的研究結果!

2003年羅范椒芬訪校,提出中文中學可以多用英語通告、英語宣佈、英語交談,以豐富校內的英語環境。這是對的,但為甚麼就是不讓同學以英文教科書學習,就是不讓他們豐富學科詞彙,使他們更熟識英語,間接提升英語水平。

教育團體正為教學語言紛紛獻策,孫明揚局長說可以微調,但很多英語教學的規限將會保留。啊,請不要再維護前犯錯者的不堪自尊,他們經已是昨日黄花。以門外漢的認識,以掌控者的傲慢害苦了教育十年,我們追究還來不及呢!

這篇文章不是投稿報刋,不會有堆砌字數以騙稿費之嫌,我就把 <教學語言的迷思> 的一段文字轉貼如下,這就是我對新教學語言政策的建議:


教學語言的可行方向

我們可以把考慮逆轉過來。所有香港中學不再分中文、英文。教學語言由學校自訂,並在學校概覽內註明。初高中都用母語的自有其理念與價值,我們當然尊重。其餘學校可以在初中三年以英語教學(或用中英文互補模式教學),到升高一時根據校內英文科及其他科目成績分科分流。整體學生英語能力強的可以繼續全用英語,稍遜的可以部分學生部分科目用英語,再稍遜的可以全部學生轉用母語。

理據嗎?已藏在上文(教學語言的迷思)的細節裏。經驗嗎?強制母語教學前我曾經作過類似的安排,家長沒怨言,學生能力各得其所,整體成績明顯提升。

復刻 --- 我讀中文系

.
最近有一個很流行的字 --- 爛。果然,陶傑先生就饗我們一篇爛文:「不報中文系」了。

前提錯誤

「入中文系就是為了想創作,近代成名作家大多不是讀中文,所以中文系不應該讀。」根據陶傑先生的文章,可以輕易概括出這種思維,然而這種思維卻通身是病。

誰說讀中文系的人就是為了想創作?若你認真的看看中文系開設的科目,便知道中文系從不以培養作家為己任,反而是教導學生對語言文學的認識,從而進行深入的學術研究。

中文系跟其他學系一樣,是對某類學問進行教學,研究並傳承。語言是社會的核心現象,文學反映了人生的基本價值,已經有足夠的原因進行研究。正如歴史、宗教、社會學、人類學一樣,都有特定的、具意義的研究範圍。

我讀中文系是因為我喜歡中文,想進一步認識和研究這學問,而不是想做作家。正如我和一個女人結合是為了愛,而不是只想著要生孩子。至於會否生孩子,能否生孩子,又或者生出來的是否寧馨兒,又要看生命的歷程與變化。

作家之為作家,因為他的思維、胸襟、性情、視野、眼界、人生觀、哲學觀、世界觀,多過因為他操控文字的能力。在這方面的陶冶上,中文系學生不比其他學系學生更有優勢!

中文系既然不是專出作家,而大學裏的學系浩如煙海,那麼成名的作家多不是讀中文系有甚麼稀奇?

偏執敵視

陶傑先生的這篇謬文又一次暴露了他的黄皮白心,惟洋獨是。

就地域講,文學有分東西;就成就講,卻不能強分高下。你能說莎士比亞劇本的藝術價值高於紅樓夢?希臘史詩比詩經樂府高,十四行詩又比唐詩宋詞高?文學作品有其時代性,也有其地域性與獨特性,這就是一代有一代之文學的意思。博覽不壞,但要像你先看伏爾泰散文才可以看晚明小品,先讀波特萊爾才可以看李商隱的詩,若不是就不能去到你的境界,而永遠只能是一隻夏虫。啊!陶先生,請收起你的狂妄,不要矮化所有讀書人,包括今人與古人。

讀中文系就會碰到錢穆與牟宗三的幽靈?陶傑先生,你又一次錯了。讀中史的才要讀錢穆,讀中國哲學的才要讀牟宗三,不明白嗎?請向劉天賜請教!

讀中文系會蠶食青春?年多前看電視的正音節目,裏面的中文系女博士美豔如花,王貽興師弟丰神俊朗,即使以同齡計,相信仍遠勝於當年的陶傑罷!我也不能忘記我的中文系同窗師姐妹,優美典雅有之,秀麗入時有之,當年思慕之情至今未忘。

讀中文系讀到變老姑婆?陶先生,像你這樣喜愛異性的人,該不似會說這樣的話啊!
.

復刻 --- 由師生衝突事件談起

.
現在很多小朋友已不可以常理論。這世代,是寵壞了,污染了,俗化了。一切是因為成年人過度愛惜他們、保護他們。

他們怕沒書讀嗎?不怕,即使年年發夢,基本上都可以升班。他們怕懲處嗎?不怕,現在已沒有體罰,記缺點小過大過嗎?也不痛,怕來作甚!壞紀錄會影響升學就業?他們連明天怎樣過也不去想,怎會考慮到遙遠的未來?

他 們是大無畏了,老師罰我嗎?我可以投訴教育局,爸媽又會為我撐腰,我怕你作甚!於是我上課睡覺遊魂,或者插科打諢,或者欺凌同學,挑戰老師。功課嗎?我是 永遠的不做,逼得急了,抄襲已是給你面子。適當的時候,我又會跟老師同學玩玩衝突,練練膽色。有趣死了,課室成了我的樂園,我的個人秀舞台。啊!這就是我 回校的唯一樂趣!

危 言聳聽嗎?沒有。我二十多年的教學經驗,儘多在以前的五級(現在的三級)學校教。教育局的局長秘書長們,洋高官們,已取了博士銜的教育主任們,你們有真切 的經驗可以否定我的看法?你們有親自用舌頭去舔這受創久了的傷口?你們以為到這類學校視察一下,就掌握了所有真象,就能夠閉起門想出解決的辦法?

富足虛浮的世代,譁眾取寵的傳媒,假情恣意的網絡世界,已蝕盡了過去曾經青葱過,童真過的歲月。以官僚操控教師,以常識掩蓋專業,教育的敗象,早已在平庸的識見,無謂的自尊中冉冉紛呈!

老師是在控制一個情緒失控的學生?我不覺得,倒像是一個情緒失控的老師對著一個情緒失控的學生。假如老師真是要控制場面,結果卻令學生更加暴躁,這處理手法算成功嗎?假如這老師真的處理成功,他還須因「私人理由」辭職嗎?

學校是社會的縮影,人際矛盾永遠出現,惡化了的便成為欺凌。有學生之間的,有老師對學生,有學生對老師的,有用語言的,有用肢體的,沒有甚麼新奇。這情況,過去有,現在有;一級學校有,三級學校都有,只不過在後者較容易見到而已。

教師不容易做,現代的教師更難做!能沉浸在這行業裏十多二十年的老師,處理學生學業、行為的經驗無比珍貴,但我們的教育主事者,卻以英文基準試,普教中政策,英文作教學語言能力認證,無止境的轉型進修令他們意興闌珊,急萌去意。這對我們的教育有好處嗎?你們能認真的,深入的想想嗎?

(後記:這原是寫在大文兄相關文章的留言,但下筆不能自休,結果成了一篇文章。)
.

2008年4月13日 星期日

復刻 --- 股份化是貧富懸殊的元兇(初論)


戰後初期,除了少數華人資本家,洋商買辦,香港泰半人都處於貧窮狀態。既然基本貧窮,社會兩極化不太明顯,矛盾並不尖銳。

隨著六七十年代經濟升溫,財富積累,政府又推行公共住屋計劃,住的成本不高,生活安逸綫遂整體向上提升。然而工商業活動頻繁,僱主賺多了,貧富差距亦逐漸拉闊。

然而,真正令貧富懸殊出現的,卻是公司股份化,上市化,併購化與環球化!

七十年代打後,公司上市的數目大增。公司上市後,股價成了公司的生命:集資、融資、分拆,併購,若股價不振,甚麼也不用談了。推高股價便成了公司管理層的目標,也是股票持有人的共同願望。

如何推高股價呢?一是業務與商品前景,這裏不論。二是靠具體的賺錢能力,賺錢能力牽涉毛利與營運成本的相差,降低營運成本可提升整體盈利,但有些成本卻難 以降低,像租金、廠舍、機器、原材料、推廣、運輸、水電等。在人力市場未緊絀時,壓抑工資便是最容易的方法。其中工序外判又是最常見的手段。外判表示原僱 主可降低管理成本,但原僱員由第二層僱主聘用,工資被蠶食便是很自然的事。

若沒有其他負面因素(政治氣候、業務競爭,投資策略失誤等),公司盈利保持或上升,股價隨之上升(還未計及市場的抄作)。股價上升了,股票持有人的財富乘數增加,社會貧富能不懸殊?

股份化,上市化是資本主義的重要表徵。資本化愈成熟,貧富愈容易懸殊,你看國內這二三十年的變化便已知道。
.
.
後記:復刻的文章都是在已經消失了的〈部落星期天〉網誌發表過的。

我在版主刪除網誌前把文章及留言復製過來,畢竟是個人和我尊敬的讀者們的思維紀錄,不想就這樣失去!

18-10-2011
.

復刻 --- 香港已成了荒謬之都


早前的床照事件,滿城顛倒,醜劇悲劇荒謬劇共冶一爐;塵煙未散,現在又來了個廣播處長應徵劇,其噪鬧荒誕處,又是令人握腕浩歎。噢,香港,為甚麼已沒有了我兒時的寧靜!

周融,我不太認識,是否稱職廣播處長,由面試聘任委員會決定。噪鬧中,我只是不見理性與包容,但見到黨同伐異!


轉貼文章:


「不拘一格降人才」 作者:林治波 ,轉載自「人民網 -人民論壇 」


『百多年前,詩人龔自珍痛感於清廷衰弱腐朽,國家內憂外患,發出了「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喚,令人讚嘆。


今天看來,這一思想對我們做好人才工作仍具有深刻的啟迪。 人才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和諸多環節,其中一個重要環節是人才的評價標準問題,也就是說,什麼樣的人算人才?用什麼標準去衡量、選拔人才? 只有首先把這個問題解決好,也才談得上選准人、用對人。


由 於人的複雜性、社會的複雜性,以及由此而來的人才工作的複雜性,確立和貫徹科學的人才評價標準,並非易事。 在這個問題上存在的種種偏頗認識和不當做法,往往和如何看待「格」有直接關係。 比較突出的問題是,一些用人單位和部門常常以學歷、資歷為標準,把用人門坎定得很高,非碩士、博士不用,非具備某種資歷者不用,結果將一些頗具才幹、業績 出色的人才拒之門外。


改變這一狀況,首先要確立正確的人才評價標準。 而正確的人才評價標準,應該體現「不拘一格」的精神。 所謂「格」,就是標準。 確定錄用人才的標準,本意是確保錄用人才的水平和錄用過程的公正性。 但如果過於重視學歷、資歷等硬件因素,甚至搞唯學歷、唯資歷論,「格」變成了發現和使用人才的障礙,反而阻礙了人才的脫穎而出。 人才工作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克服這一現象的重要思路,是有「格」而不拘「格」,
確立以能力、業績而不是以學歷、資歷為主要依據的人才評價標準,這樣才能確立正確導向,扭轉片面追求學歷和論資排輩的傾向,從更加廣闊的範圍內選拔能力過硬、業績突出的人才。

在 綜合能力的評價方面,應當特別重視在實踐中創新的能力。 創新,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生存發展的靈魂,也是個人綜合素質的關鍵因素。 將創新能力作為人才能力的重要方面加以考核和評價,實際上是對能力、業績導向的深化和延伸,也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對人才和人才工作的必然要 求。


當然,「不拘一格」絕不是沒有標准或不堅持標準。 選人無「格」同樣會帶來新問題,甚至使人才評價和選拔工作難以準確把握,被一些人鑽空子而滋生腐敗現象。 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不是回到單純以「格」套人的老路上去,而是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具體解決。這裡要提到的一點就是,要改革 人才評價的方式方法,重公論,重程序,重技術手段。 在不拘一格或破格的情況下,尤其需要重視群眾意見,重視選人用人的程序規範,重視技術考評手段的運用。 破格用人,既做到「不拘一格」,又避免濫竽充數,嚴格「破格」的標準。 如此,方能強化人才評價標準的客觀性,確保選人、用人的公正性,減少任人唯親等不良現象的發生。


「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人才工作的一種高境界,是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 國的飛躍。 實現這一飛躍,達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境界,需要觀念更新,需要製度創新,需要方方面面的細緻而艱苦的努力。 我們應解放思想,尊重科學,大膽探索,完善製度,形成一個科學合理、充滿活力的用人機制,營造鼓勵人們幹事業、支持人們干成事業的社會氛圍。 這樣,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就一定能夠人才輩出、興旺發達。』



P.S. 張文光師兄,你古學深湛,應該讀過龔自珍這兩句詩罷!
.

復刻 --- 狼死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我常對年輕人講的話。


我出生在五十年代末,成長在六七十年代,那時候,物質普遍匱乏,如不努力,就不能改善生活,如不上進,將永遠陷溺貧窮;於是大部分香港人都很拼搏,一股求生意識造就了八九十年代的繁榮。仿如蒙古人困頓於大漠,遂發憤圖強,最終狼圖騰民族建立了人類亙古未見的大帝國。

而,當餓狼走進肥沃的中土,在華夏薰得遊人醉的暖風下,漸漸慵懶。牠不再需要用兇獪的銳目去搜尋,不再需要用靈敏的鼻子去吸索,不再需要用飛快的健腿去抓 獵,飯來張口,錢來伸手,忙於圈地,忙於搜刮,結果當漢人拿起石頭泥耙作武器,滿身肥肉的蒼狼只能伸舌喘氣,蹣跚地步回牠來自的大漠。

賤不能移,但富貴確能淫。香港富貴了,我們再不需要七十二家房客,細小的單位裏最好是一個嬌,兩個妙,孩子都萬千寵愛在一身。我們怕孩子不快樂,於是給他 們最好的;怕孩子受傷受創,於是給他們最周全的保護;怕孩子悶,於是電玩電視節目不輟。孩子要受教育,於是免費兼差不多保證升班。孩子們知道困乏嗎?不知 道。知道爭取嗎?不知道。知道責任嗎?更加不知道。

這些錦衣肉食,嬌縱溺愛走出來的孩子,最受不了壓力。他們會以為世界已為他們準備了一切,幸福是必然,美好是應份,還只怕不夠多。一旦現實的帷幕揭開了,一個小小的觸痛便叫他們手足無措,萬念俱灰,甚至輕生赴死!

我希望我的孩子快樂,但我不會給他們華麗,我甚至要他們跟成年人一起面對逆境,合比例的背負困厄。我也不要他們相信凡事要領先,要完美,一切盡力而為便已足夠。繼後的成功嗎?是激勵;失敗嗎?便是鞭策。

在這意義上,我要他們保著來自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大漠上,那不死的狼性!

.

復刻 --- 網真網假


轉貼文章:

假「新聞」是這樣煉成的
吳志森

阿嬌就網上性照面對傳媒發言一分鐘,稱自己「既傻又天真」後,本地幾個熱門網絡討論區,對阿嬌的抨擊與謾罵比前更激烈。網友舉出5大例證,力數阿嬌的虛偽與謊言,其中一例,是指她在06年9月出席一個基督徒活動,呼籲學生拒絕婚前性行為,自己卻大拍性照。

網友更在討論區張貼一則「報道」,以示鐵證如山。當年《壹本便利》刊出阿嬌更衣照,引起軒然大波。「報道」如是說:

[明 報專訊] 女藝人「阿嬌」鍾欣桐遭偷拍更衣照餘波未了,阿嬌及近千名基督徒昨日齊集尖沙咀文化中心廣場,高呼:「壹本便利 No Way、偷拍更衣照No Way」口號…阿嬌及近千名基督徒昨出席大衛成文化中心主辦的「貞潔校園開學禮」,除譴責偷拍事件,亦呼籲學生拒絕婚前性行為…

這當然是烽煙節目的好題材,我們找來大衛城文化中心的吳振智牧師問個究竟,豈料吳牧師說:絕無其事。他們根本沒找過阿嬌出席活動,阿嬌當日也沒有到場。


我好生奇怪,難道當年《明報》的新聞是假的?我們又從Wisenews和《明報》電子報檔案找到當年的報道做個對比,原來網友引述的【明報專訊】,真的做了手腳,移花接木,把「阿嬌及」三個字加了進去,使人以為阿嬌曾出席活動,呼籲拒絕婚前性行為。

我 在搜尋器鍵入關鍵詞,發現該移花接木的【明報專訊】在網上流傳了最少一星期,像細菌病毒般廣泛迅速傳播,已被香港、大陸、台灣數以百計中文討論區和網誌 引用,對這則【明報專訊】,看的人都深信不移,更咬牙切齒,指就是阿嬌口不對心的虛偽鐵證。一則假「新聞」,就這樣煉成了。一些資深評論人,亦以此「報 道」作根據,作出長篇評論。


網民加料泡製假「新聞」,顯然是希望公眾加深對阿嬌的憎惡,網絡以驚人速度傳播,以假當真也可維持於一時,但以謊言來指證人家的謊言,謊言總會被刺破,網上討論區的公信力就會立時破產。


無論網民對藝人性照持甚麼立場,對其人格如何鄙視,在網上的討論,意見大可自由,事實卻不能歪曲,更絕不能做假。


網上世界,虛虛實實,即使在電腦的另一端,跟你對話的是一條狗,你都不會知道。網上的「新聞」,還該信嗎?


.

復刻 --- 風波片語


之一
我上週說,管理二三萬人的巡捕團隊,不是純靠資歷,也不能純靠權勢,沒有高層次的人文思維,沒有高深的管理柔術,徒然招怨尤而已。果然,他們昨天又死多一次。巡補阿四說鍾亦天被捕當天承認相片屬淫褻,就是拉人封艇的理據。唉,連法治理念、邏輯思維都欠奉,怎樣提升警政呢!

之二
天主教區助理主教湯漢表達過意見,但嫌乏力。教育界前數天也開始說話了,先是嶺南大學陳玉樹校長,昨天則有風采中學何漢權副校長。其實床照事件已去到社會整體道德價值層次,應該集中更多資源、更大力度去處理,教育局豈能置身事外,只是我最怕又推出甚麼床照德育指引,都是廢話空話居多。

之三
上週《蘋果日報》「蘋論」如此寫道:「事實上,阿嬌以前並不天真,並不傻,她的天真無邪的小天使形象,是假扮出來的。她前年在偷拍事件後痛哭流涕,表示以後無顏面對視她為偶像的小朋友……她出席由大衛城文化中心主辦的 貞潔校園開學禮,明確表示拒絕婚前性行為。她說這些話的時候(06年),同時在拍淫照。」

數天前太陽報林創成引述大衛城文化中心吳振智牧師在電台的訪問,說他們根本沒找過阿嬌出席過貞潔校園開學禮活動,阿嬌當日也沒有到場。

死啦,我之前還讚過李怡。應該是林的資料可信罷,那麼李是記錯了還是刻意誤導。這又引申了另一個傳媒誠信與取態問題。

林繼續指出,以子虛烏有的例子來「證明」別人的錯誤,是無稽的行為。李怡是寫界前輩,早在我唸大學時,已是我讀哲學同學的偶像,我可不希望他晚節不保啊!

.

復刻 --- 懇請


因為床照事件,香港正逐漸蒙塵!

一個都市,若只誇言經濟成就,硬件建設,而不理會精神面貌,我們還可以厚顏地向世界誇耀甚麼?

靈巧的奇拿,你已經成功懲罰了那玩人喪德的濁世公子,也儆醒了以氣任力的警務頭領,你有翻雲覆雨的能力,我們深信,但現在該是高抬貴手的時候了罷!一切沿於同理心,假如床照的女角是你的親人,甚至女兒,你有甚麼感覺?

擁有床照的所有朋友,請停止再發佈。世界正注視我們,假如我們不想被冠上醜陋的香港人,醜陋的中國人,這一刻,便是大家收手的時候!

讓劇情到此為止罷,懇請!

.


復刻 --- 是誰摧毀了誰


床照事件沸沸揚揚,道盡了人性的種種陰暗面:

有當你是人麽?

男歡女愛本也尋常,但每一個入彀之女賓,原來必須成為鏡中人 ( 鏡頭裏的人 ),是願意還是不願不意?是知覺還是不知不覺?當你最動情的時候,當你想著要與心愛的人共登快樂頂峯的時候,卻原來你的赧然,或是嫵媚已經被攝錄了。遺憾 的是那人並非想藉光影儲存,把愛與激情永留眼底,而是檔案序號,儲入了他的個人春宮圖譜。更難堪的是,這人草率大意,竟然讓照片影片流入了人世間流動最大 最速的互聯網,這一股無遠弗屆、無處不達的橫風,把你們二人的愛動無情地拋上戲台,天天免費公演。

最近這人像道歉了,但木然的面孔,悻然的眼神告訴我們,他骨子裏只認為自己是受害者。

可憐的你,有想過這樣的結局嗎?愛的時候,有想過這人可靠嗎?這人是值得相愛,甚至造愛的伴侶嗎?把你攝錄了,然後歸入他的征服圖冊,有空的時候播出來饗他嘴角輕蔑的笑,他,有把你當作人嗎?


你以為自己是誰了?

警方高調回應,高調拘禁,高調為「朋友」落定義。結果呢?浩瀚的互聯網給你最有力的反彈,床照繼續流出,途徑更加迂迴,更多被拍攝的女孩子受到傷害。

上者以德化人,中者以勇勝人,下者以力壓人,我們的執法者,你是那一種了?

我不敢說沒有你們的高調,事情不會至此,但持平處事,不選擇性執法,至為重要。最近的幾宗案件,在在說明了雙重標準,以氣任力所帶來的惡果。於是我知道,管理二三萬人的巡捕團隊,不是純靠資歷,也不能純靠權勢,沒有高層次的人文思維,沒有高深的管理柔術,徒然招怨尤而已。

忽然想起,高調入世的陳日君主教,為甚麼不作一些呼籲呢?打從中大學生報情色版事件,到今日疑似藝人床照事件,你都不吭一聲。然而,你是香港的道德重鎮,良好行為的守衛者啊!

除了報章上的床照,我沒有看過網上的任何版本,即使我有渠道。因為我知道,只要少一個人看,這些女孩子的傷害便會少一分。她們在愛念之前,容或太隨便,容或太粗心了,但卻也無罪;既然無罪,為甚麼要繼續去摧毁她們?

.

2008年4月5日 星期六

復刻 --- 教學語言的迷思


荒謬的純粹論

男人不應該女性化,女人不應該男性化,對啊!但你知不知道,男人身體裏有女性賀爾蒙,女人身體裏也有男性賀爾蒙,摻合適度,才有合宜的體態與正常的代謝。


我們也知道混血兒通常很美,因為混合了兩種基因,來自父體的優化了來自母體的不足,反之亦然。實在不明白為甚麽用英文教其他學科時不可以用中文輔助解釋,一用了就是死罪。

我 在六十年代唸中文小學,英文科成績並不特出,但我慶幸我能夠進入一間英文中學。除了中文、中史、體育、美術、音樂、木工,所有學科都以英文為教學媒介。無 論老師全用英文,或中英並用,我都受益其中。我學會了很多學科英語詞彙,閱讀教科書時又可以潛移默化,學會英語的文法句式。課堂上回答提問時可以訓練會 話。做功課、測驗考試時則可以鍛鍊書寫能力。這不是一個很好的英語學習環境嗎?我可以肯定說,以我小學時的英語水平,若非進入英文中學,我不可能在會考裏取得英文科及格。

真的,我有不明白時老師會用中文為我講解,最終令我心領神會,使我不會失去學習信心。頻密的接觸英文又提升了我的英語能力,真找不出不准我用英語學習的理據。從教育道德與法理層面考慮,我更懷疑教育當局有沒有不准學生接觸學科英語的權力。


不當的失效論

很多人把過去教育失效,歸咎於大部分學校以英語教學,卻並非所有學童都可以用英文學習。語言隔膜令他們失去學習興趣,結果成績停滯,中英俱廢。真的嗎?若按這個道理,用母語學習的中文科、中史科及文學科便不應該差劣了,因為沒有語言障礙嘛,但事實卻不然,中文科未見進步,中史科日漸低落,文學科近乎殆盡,這又是甚麽道理?


其實,若學生無心向學,你用甚麼語言教都是一樣。當你看到學生上中文中史課時如何無心,用母語學其他科目時如何散漫,你還會說英語教學是元兇嗎?對部分學生來說,用英語學習容或減慢有關學科的吸收,但會導致中英文成績低落嗎?多接觸英文有害英文,用中文解釋又會污染中文,這是怎樣的邏輯推理?


教育失效的最大原因在宏觀因素,包括社會風氣、倫理關係、人文素質、經濟環境等巨大變化。然而這些因素太難洞悉了,教學語言卻人人可見,一句不純粹啊,便競相批評,奮起指責,大家都以為找到元兇了,於是行刑殺頭,死了個良民,兇手卻逍遙法外!



錯誤的分隔論

根據規定,要成為英文中學,首要條件是85%學生適宜以英語學習,即使學校已有84%學生適合,也不能以英語教學,不能堂而皇之地走進英中行列。由小數的16%反過來決定了多數的84%學生的學習模式,不是很荒謬嗎?幸好同學都不知道自己的語言能力分組,否則校園裏一定產生不少矛盾與怨懟。

好了,近年政策有點放寬,初中階段可以有不逾25% 的課時以英語教學,高中則可以自訂語言,惟任教老師必須達到指定的英語水平,學校也須有適合的配套措施。這又是純粹論發的病。上文說過中英互補教學對英語 水平不太高的同學特別有利,那何須設限?再者,以英語為學科語言,學習目標仍是科目本身,而不是英文,實在不需要對老師有特別的要求。

我 遇過不少學養精湛的老師,他們用中文教書時洋洋灑灑,給我無限啓發。我在大學上西方哲學課,師生以中文討論思考,思維激盪,智慧迸發,到考試時又以英文作 答,那又有甚麽問題!教育局要求科目老師達到某種英語標準,只會令學養精湛的資深老師感到不屑而提早退休,最終損失的,還不是莘莘學子!

突然想起,年賺千萬、培養無數奪A尖子的補習社名師,是不是都用全英語教學的呢!



教學語言的可行方向



我們可以把考慮逆轉過來。所有香港中學不再分中文、英文。教學語言由學校自訂,並在學校概覽內註明。初高中都用母語的自有其理念與價值,我們當然尊重。其餘學校可以在初中三年以英語教學(或用中英文互補模式教學),到升高一時根據校內英文科及其他科目成績分科分流。整體學生英語能力強的可以繼續全用英語,稍遜的可以部分學生部分科目用英語,再稍遜的可以全部學生轉用母語。

理據嗎?已藏在上文的細節裏。經驗嗎?強制母語教學前我曾經作過類似的安排,家長沒怨言,學生能力各得其所,整體成績明顯提升。
.

2008年4月2日 星期三


去年十一月,也不知是甚麽原因,開了兩個網誌,想著一個感性,就是<過眼未雲煙>;一個理性,就叫<投槍集>。後來發現,寫前者已經用去不少時間,那槍始終投置閒散。後來獲網友陳大文邀請加入<部落星期天>,反而逼出了我寫此類文章的動力。打後基本上每週我都能交出一篇評論文字,甚至更多。可惜是<部落星期天>最終作者星散,帶來了無可奈何的離別。

動力啟航了,不想重歸靜寂。過去的痕跡我會復刻在這網誌內,包括正文與讀者意見。完成復刻後我會再開始撰寫評論,而這網誌,就叫<朗識天下>。通過文字,與各位親愛的網友相知相交,暢談天下事!

.